japanesemature亲,欧洲大属黑吊粗大,四虎影视永久免费观看,三攻一受4p肉调教

chinalubricant(微信號) | 官方微博 | 網站首頁 | 幫助 |
當前位置: 首頁 資訊 業界風云 正文
關注我們:

石油公司轉型:從分化到趨同

2025論壇
打印 RSS
字號:T|T
摘要:在2023年12月結束的第28屆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COP28)上,人類首次達成擺脫化石能源的共識。50家石油公司在COP28上簽署《石油和天然氣脫碳憲章》,他們占全球石油產量的40%。
石油和天然氣脫碳憲章

在2023年12月結束的第28屆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COP28)上,人類首次達成擺脫化石能源的共識。50家石油公司在COP28上簽署《石油和天然氣脫碳憲章》,他們占全球石油產量的40%。
 
但這并不意味著石油公司將以更大力度的轉型,而是標志著他們的轉型道路從分化到趨同。
 
三年前,石油行業出現分化。歐洲石油公司紛紛制定加大可再生能源投資、壓縮油氣投資的戰略。美國以及其他大多數國家的石油公司則繼續堅定投資油氣,不重視可再生能源。
 
走進2024年,石油公司對待能源轉型的態度開始趨同。歐洲石油公司重新審視能源轉型的步伐,美國等其他產油國的石油公司則在保留油氣市場份額的前提下,注重減碳技術和商業模式的開發。   
 
石油公司已基本達成了能源轉型的共識:在保持或者盡量避免減少油氣市場份額的情況下,實現減碳。
 
鑒于碳中和已是不可逆轉的方向,石油公司要保持油氣市場份額,前提是CCUS(二氧化碳的捕集封存和利用)技術必須快速發展。過去一年里,石油公司對CCUS的熱情空前高漲。
 
為了承襲原有的技術積累,石油公司還將可再生能源的投資重點圈定在氫能和生物燃料兩個領域。CCUS、氫能和生物燃料成為了石油公司青睞的“新三樣”。
 
中國“三桶油”(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的轉型也離不開“新三樣”。經過兩年摸索,“三桶油”逐漸有了各自的特色。
 
石油公司新搭建的轉型路徑能實現碳中和嗎?“探索能源轉型最優路徑的窗口期正在收窄。因為探索會帶來成本,路徑會造成依賴。”中石化集團經濟技術研究院發布的《中國能源展望2060(2024版)》稱,以下問題需要盡快厘清:未來社會需求什么樣的能源體系,它將如何重新定義能源三角之“經濟高效”?保障能源安全需要在哪些情景、多大程度上依靠化石能源?
 
歐美石油公司的“新三樣”
 
石油天然氣是大宗商品,價格呈周期性波動 ,高風險高收益;而可再生能源發電具備公用事業屬性,相對穩定,但投資回報率往往不到油氣開發的一半。因此,讓石油公司主動放棄油氣開發,改投資可再生能源發電,是一件違背商業價值規律的事情——除非有強大的外部驅動力。
 
在全球邁向碳中和的背景下,石油公司不得不制定減碳、轉型的戰略。但由于地緣政治沖突導致的能源危機,投資人和政府要求石油公司轉型的力度已有所降低。
 
于是,轉型最積極的歐洲石油公司從2023年開始調整轉型路徑。調整主要包括三方面:一是油氣投資由降低改為維持穩定,二是可再生能源的投資優先限定在氫能和生物質燃料上,三是更積極地發展CCUS技術。
 
歐洲之外,以美國石油公司為首的其他石油公司原本就比歐洲石油公司的轉型力度小;如今,他們繼續增加油氣投資,同時抬升CCUS的地位,以確保完成減碳目標。在可再生能源的投資上,他們也限定在氫能和生物燃料領域。
 
美國最大的石油公司埃克森美孚近期發布的《能源展望2050》報告稱:三種可規模化推廣的技術有重要前景:
 
碳捕集與封存。它是一項經過驗證的安全技術,可以減少生產和發電過程中的排放。二氧化碳排放被捕集,通過管道輸送到合適的地質構造中,并永久儲存在地下深處。碳捕集還可以作為一種負排放技術,將二氧化碳從大氣中清除。
 
氫能。它是一種燃料,燃燒時只產生水作為副產品。生產低碳氫的一種方法是將天然氣轉化為氫和二氧化碳。氫用作燃料,而二氧化碳則被捕集并儲存起來。其他低排放氫來源包括利用核電或可再生能源發電,將水分子分解為氫和氧。
 
生物燃料。它可以在生命周期內以低排放方式直接替代化石燃料,尤其適用于商業運輸。生物燃料能將它在生長過程中吸收的二氧化碳返還到大氣中,因此是一種低碳替代。
 
埃克森美孚的態度幾乎就是整個石油天然氣行業目前認可的方向。CCUS、氫能和生物燃料成了石油公司轉型的“新三樣”。
 
其他能源相關人士對氫能和生物燃料也積極看好,但CCUS面臨的爭議較大。一是因為其成本高昂,在沒有補貼的情況下,難以實現商業化運營;二是其對環境的長期安全性有待檢驗。
 
國際能源署2023年11月23日發表的《凈零轉型中的石油天然氣工業》報告稱,通過加強碳捕獲技術的部署來繼續開展油氣業務是不切實際的,油氣企業必須放棄這種模式。
 
石油公司堅持認為,大規模可持續的CCUS可幫助油氣行業實現碳中和。道達爾能源每年用于碳捕集與封存研發和工業試點項目的預算為1億美元。道達爾能源研發亞洲副總裁、中國歐盟商會能源工作組主席徐忠華對《財經十一人》表示,工業界已經就CCS(碳捕集與封存)技術的安全性做了一系列的測試,制定了很多標準。全世界很多地方的工業化示范項目給出的結論都是正面的,所以才有目前正在運營以及未來的CCS商業化項目開發。
 
當然,“碳封存是長期的項目,我們還需要持續監測,保證它長期穩定的安全性。”徐忠華說。
 
即便加大了對氫能和生物燃料的投資,石油公司在可再生能源方面的投資占比仍然很低。據國際能源署統計,2022年,石油和天然氣行業在清潔能源方面投資約200億美元,約占其總資本支出的2.5%。同期,石油和天然氣公司的投資僅占全球清潔能源投資的1%,其中60%來自四家公司。
 
全球油氣投資在經歷了七年的低潮后,從2022年開始回暖。根據國際咨詢公司S&P Global Commodity Insights統計,2022年,全球油氣勘探生產支出較上年增長39.4%至4993億美元,達到2015年以來的最高水平。在公司層面,BP(英國石油公司)已計劃在2030年前每年對油氣業務增加投資10億美元,扭轉其連續5年(2016-2021)勘探投資下降的趨勢。
 
對于轉型路徑的調整,殼牌集團CEO魏斯旺2023年3月接受《財經十一人》專訪時曾表示,殼牌正努力建立低碳業務板塊,期望未來從中獲利,但這將需要時間,因為世界上有如此多的地方繼續依賴化石燃料,化石能源仍然占整體能源的80%以上。只有利潤但沒有可持續發展是不行的,可持續發展沒有利潤支撐也是行不通的,兩者都需要。   
 
新的轉型路徑能實現碳中和嗎?
 
盡管調整了轉型路徑,但石油公司們都保留了2050年實現碳中和的目標。簽署《石油和天然氣脫碳憲章》的50家石油公司承諾,最遲到2050年實現凈零排放,到2030年結束常規燃燒,上游產生的甲烷排放接近零。
 
從公開信息看,《石油和天然氣脫碳憲章》只承諾了對油氣生產運營過程實現碳中和,未承諾降低油氣產量,以及降低油氣燃燒產生的碳排放。世界資源研究所(WRI)數據顯示,油氣燃燒產生的二氧化碳占油氣行業全部碳排放的95%。
 
按照國際公認的規則,油氣生產和運輸過程的碳排放被劃定為范圍1和范圍2的碳排放,油氣產品使用過程中的碳排放屬于范圍3的碳排放。
 
石油公司大多數只承諾了范圍1和范圍2的碳中和。對于這類公司來說,調整轉型路徑并不會對其范圍1和范圍2的碳排放產生實質影響。對于承諾全范圍實現碳中和的石油公司來說,調整后的轉型路徑勢必會在短期內減緩減排的速度。
 
BP公司已經降低了中期減碳目標:范圍3的碳排放2025年減排目標從減少20%(與2019年相比),調整為減少10%-15%;2030年減排目標從減少35%-40%調整為20%-30%。   
 
長期來看,石油公司實現范圍1、2、3的碳中和要依賴CCUS技術。畢竟,按照埃克森美孚的預計,到2050年,石油和天然氣仍有望滿足全球能源需求的一半以上(54%)。
 
那么,需要捕集和封存的二氧化碳有多大規模?國際能源署的《凈零轉型中的石油天然氣工業》報告稱,如果按照石油公司的發展計劃,到2050年,若要將氣溫上升限制在1.5°C,則需要捕獲320億噸碳,利用或儲存起來。其中230億噸通過直接空氣捕獲。為此所需電量將超過當今全世界的電力需求,相應的年度投資需要從2022年的40億美元增加到3.5萬億美元。
 
另一方面,石油公司青睞的氫能和生物燃料可以多大程度上助力碳中和呢?
 
國際能源署的《凈零轉型中的石油天然氣工業》報告認為,到2030年,要與《巴黎協定》目標保持一致,油氣生產商需要將50%的資本支出用于清潔能源項目。到2050年,脫碳能源系統消耗的能源中,近三分之一來自從油氣行業的技能和資源,包括氫能、海上風電和液體生物燃料。
 
能源研究咨詢公司伍德麥肯茲預計,要實現凈零碳排放情景,全球到2050年需要5.15億噸低碳氫,屆時低碳氫將占終端能源需求的11%。低碳氫將被應用到化工、鋼鐵、水泥和重型交通中,推動這些行業逐步淘汰化石燃料。
 
也有一些石油公司在繼續加大投資可再生能源發電。徐忠華表示,氫能和生物質能有重要的應用領域。同時,能源的低碳化、電氣化和數據化是發展趨勢。特別是電氣化,在能源的生產和應用端都變得越來越重要,而且規模很大。道達爾能源會在可再生能源發電的上下游繼續做出重要的投資部署,推動能源產業的安全、可靠、低碳和可持續的轉型。
 
道達爾集團董事長潘彥磊2023年年中時表示,道達爾要提高范圍3的溫室氣體減排目標,到2030年排放量較2015年削減30%至40%,到2025年削減30%。此外,還要進一步降低客戶所使用的能源產品的碳強度,到2030年,實現較2015年水平減少20%至25%,到2025年減少15%。
 
中國“三桶油”的轉型現狀
 
跟隨中國政府對“碳達峰、碳中和”的承諾,“三桶油”均已設定碳中和目標,各自規劃了不同的轉型路徑。
 
在不考慮范圍3碳排放的情況下,中海油的減碳壓力在“三桶油”里最大。根據麥肯錫計算,在油氣產業鏈上游,海上油田貢獻了約80%的二氧化碳排放。中國的海上油氣開發幾乎都在中海油旗下。
 
中國海洋石油集團有限公司總經理助理曹新建2023年12月22日在清華大學碳中和論壇說,“十四五”(2021-2025)期間,新能源投資占中海油集團資本支出的比例為5%—10%,“十五五”期間,這一比例將提高到10%—15%。
 
據曹新建介紹,中海油發展新能源產業的思路是:積極發展海上風電、擇優推進陸上風光一體化、探索和逐步培育氫能產業、大力發展智能終端能源產業。
 
目前中海油已經或正在對多個海上油田制定綠電替代方案。在海上風電尚未大規模建成之前,中海油先引入陸上綠電,以海底電纜的形式為海上油田輸送綠電。渤中—墾利油田群于2022年引入了1.86億度陸上綠電,是中國海上油田使用綠電零的突破。2023年,秦皇島和曹妃甸油田群引入了5億度的陸上綠電。
 
在CCUS方面,中海油的首個海上百萬噸級CCS示范項目——恩平15—1油氣田伴生二氧化碳封存項目于2023年6月投運,高峰年注入量28萬噸,預計2023年至2032年累計回注146萬噸。另外,中海油與埃克森美孚、殼牌等合作建設的首個規模化CCUS產業集群正在做前期研究,未來將建成300—1000萬噸的二氧化碳封存規模。
 
中石油在“三桶油”里轉型力度最大。中石油2022年6月5日發布的《中國石油綠色低碳發展行動計劃3.0》稱,將按照“清潔替代、戰略接替、綠色轉型”三步走的總體部署,推動油氣業務實現穩油增氣與新能源融合發展。力爭到2035年新能源與油、氣三分天下,到2050年新能源產能達到2億噸油當量。
 
經過一年多的發展,中石油目前的可再生能源發電裝機規模和充電樁數量已在“三桶油”里最高。可再生能源發電中石油以在油氣田自建的形式為主,充電樁則以收購兼并為主。
 
據鋼聯能化統計,截至2023年上半年,中石油的風光發電量達到8.5億千瓦時,新獲清潔電力發電并網指標1258萬千瓦。充電樁方面,中石油2023年9月收購普天新能源100%股權,獲得公共充電樁2.5萬臺,充電站約2300個。
 
中石油在海外的油氣項目也在同步新增新能源發電。在非洲,跨越尼日爾、貝寧兩個國家的尼貝管道項目是中石油投資建設里程最長的跨國管道項目。中石油在該項目管道沿線以“光伏+儲能+柴油發電機”微網的方案,建設了10兆瓦的光伏發電。
 
中石油集團經濟技術研究院院長陸如泉在“2023國際能源發展高峰論壇”間隙對《財經十一人》表示,中石油的新能源發展戰略在國內外同步實施。中石油海外所有能做、適合做新能源發電的都正在或者規劃建設新能源項目。
 
中石化在“三桶油”里中下游業務比重占比最大,其對氫能和生物燃料的發展比另兩家公司更快、更積極。中石化的生物燃料產能在“三桶油”里最大,同時打出了中國“第一氫能公司”的旗號。
 
目前,中石化旗下的加氫站數量在中國最多。其氫氣來源以化石能源制氫為主,未來,中石化計劃轉型到以可再生能源電解水制氫為主。
 
中石化2023年12月發布的《中國氫能產業展望報告》顯示,2022年中國電解水制氫(即綠氫)和天然氣制氫(即藍氫)的產能分別為8萬噸和450萬噸,占氫能總產量的比重為0.23%和12.9%。預計到2030年,綠氫和藍氫的產量分別為300萬噸和480萬噸,占比為7.9%和12.6%。
2024(第八屆)中國潤滑油技術創新及行業發展論壇暨中國(廣州)潤滑油行業供應鏈產品與技術展將于2024年4月11日-12日在廣州召開!
中國潤滑油網致力于好文分享與行業交流,文章不代表平臺觀點。感恩原創作者,版權歸原創作者所有。如不慎涉及侵權,請留言刪除。歡迎轉載分享。
 
 
 
 
中國潤滑油網版權與免責聲明:

1、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中國潤滑油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本網轉載其他媒體之稿件,意在為公眾提供免費服務。如稿件版權單位或個人不想在本網發布,可與本網聯系,本網視情況可立即將其撤除。
2、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30日內進行。

主站蜘蛛池模板: 双城市| 和龙市| 马山县| 肇庆市| 密云县| 永定县| 长阳| 邵东县| 青海省| 永定县| 教育| 历史| 泸州市| 石河子市| 湘西| 沐川县| 新蔡县| 宜兴市| 河津市| 福安市| 临夏县| 武定县| 青州市| 鹤峰县| 凌海市| 德令哈市| 玉溪市| 胶南市| 万全县| 八宿县| 青州市| 澄江县| 天津市| 定南县| 达日县| 永福县| 绥滨县| 皋兰县| 余干县| 陇南市| 宁城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