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財政部與國家稅務總局聯合發布了《關于調整出口退稅政策的公告》,宣布自2024年12月1日起,將部分成品油、光伏、電池及部分非金屬礦物制品的出口退稅率由13%下調至9%。這一政策調整引起了業內廣泛關注,并預計將對成品油出口市場產生深遠影響。
在過去20多年里,成品油出口退稅政策經歷了多次調整。2006年,為了應對國內成品油市場供應緊張的局面,我國曾暫停了成品油出口退稅政策。隨著國內市場的逐步穩定,2016年11月,政府恢復了退稅政策,并將出口退稅率提高至當時的增值稅率17%。直至此次調整前,成品油出口退稅率一直穩定在13%。此次退稅率下調至9%,無疑將給成品油出口企業帶來短期內的利潤壓縮。
業內人士指出,成品油出口退稅率的下調將直接影響出口企業的利潤空間。以汽柴油為例,之前需要繳納的增值稅率為13%,對應的增值稅金額在800元至1000元/噸之間。退稅率下調至9%后,增值稅金額將減少至550元至700元/噸,這意味著出口企業的退稅將減少250元至300元/噸。在零售或批發價格調整頻率不高的情況下,企業的收益率將面臨顯著下滑,部分企業可能會因此減少出口量,從而影響市場的活躍度。
中國成品油出口一直以來都是國內成品油市場供需調節的重要手段之一。近年來,隨著新煉油項目的投產,國內市場的供給能力不斷增強,成品油年均出口配額已顯著減少。例如,2021至2024年期間,中國年均出口配額為3900萬噸,遠低于2016至2020年的年均4900萬噸。盡管2024年的配額有所增加,但總體趨勢仍是遞減。目前,成品油出口規模占到總消費量的11%左右,若出口總量減少50%,將影響2000萬噸以內的出口規模,占中國總消費量的5.5%左右。
雖然短期內出口退稅率的下調可能給部分企業帶來壓力,但從長遠來看,這一政策調整將加速國內落后煉油產能的淘汰整合,推動行業格局的優化。近年來,中國新能源汽車產業的快速發展給煉油企業帶來了危機感,許多有實力的煉油企業已開始進行化工產業鏈轉型。然而,中小規模煉廠由于產業鏈短、產品門類少,轉型方向有限且難以承擔轉型成本。此次退稅率下調將進一步增加中小煉廠的轉型壓力,促使它們加快轉型步伐。
隨著明年國內裕龍石化、中海油大榭、鎮海煉化、華錦石化等合計約4200萬噸的新增煉能投放,煉化企業的競爭將更加激烈。這將加速落后產能的淘汰和產業的整合,促使企業對煉化設施進行技術升級,提高競爭力,實現更優的資源配置。雖然短期內企業可能面臨一定的壓力,但從行業整體發展趨勢來看,市場格局有望得到優化。
此外,成品油出口退稅率的下調還可能對國際市場產生影響。過去五年,中國汽油和柴油出口增速分別為-1.1%和-10%,僅有煤油出口呈現2.1%的增長。這表明,即使不調整退稅率,成品油的出口趨勢也已呈現下降趨勢。此次退稅率下調將加速這一趨勢,影響從中國進口成品油的國家和地區,如東南亞、日韓等,可能會助推當地成品油價格上漲。
從全球能源市場的角度來看,中國作為全球重要的成品油生產國、消費國及出口國,此次政策調整將對國際成品油、原油及相關油品的價格產生影響。一方面,國內煉油企業開工率的降低將影響原油消費的擔憂;另一方面,與中國成品油存在直接競爭關系的其他國家或地區可能會調整生產及營銷策略,以應對中國政策的變化。
業內專家建議,出口企業應加強市場形勢的判斷,靈活調整出口策略。通過提高產品質量、降低成本以及開拓新市場,企業可以在新政策環境下尋求更大的生存空間。此次成品油出口退稅率下調是推進中國成品油市場化改革的重要舉措。雖然短期內可能給企業帶來一定的壓力,但從長遠發展來看,將促使煉廠更加注重油品質量提升和企業的轉型升級,推動行業向更高效、更環保的方向發展。
總體而言,成品油出口退稅率的下調既帶來了短期內的挑戰,也孕育著長期的機遇。通過這一政策的調整,中國將能夠更好地應對國際市場的挑戰,提升成品油產業的綜合競爭力。
中國潤滑油網致力于好文分享與行業交流,文章不代表平臺觀點。感恩原創作者,版權歸原創作者所有。如不慎涉及侵權,請留言刪除。歡迎轉載分享。
相關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