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石油輸出國組織及其盟友OPEC+(包括石油輸出國組織及多個非歐佩克產油國)正面臨一場關乎油價穩定與市場控制權的艱難戰略博弈。核心議題在于,是否應在4月解除自2023年11月起實施的220萬桶/日減產計劃,以應對復雜多變的全球石油市場。
自減產計劃實施以來,由于全球石油需求疲軟和非OPEC國家產量增長,該計劃已被五次延長。然而,進入2024年4月,市場環境可能進一步惡化,尤其是美國與其他主要經濟體的貿易緊張關系,拖累了石油需求的增長預期。這使得OPEC+在是否解除減產上面臨嚴峻挑戰。
外部壓力方面,美國總統特朗普多次對沙特阿拉伯等OPEC+核心成員施壓,要求降低油價。同時,美國與俄羅斯的潛在合作,如烏克蘭停火和放松對俄石油制裁,也進一步加劇了OPEC+的外部壓力。
內部矛盾同樣不容忽視。哈薩克斯坦、尼日利亞、伊拉克和阿聯酋等國因產能提升或經濟需求,難以嚴格遵守減產協議。例如,哈薩克斯坦巨型油田Tengiz的擴建項目提前達到預定產量,使其不得不大幅加深減產,從而損失急需的收入。尼日利亞和伊拉克的產量也在增加,而阿聯酋則在不斷提高自己的產能。
OPEC+通過減產維持了油價在70-100美元/桶的穩定區間,但其市場份額卻正被非OPEC國家侵蝕。美國、加拿大、巴西和圭亞那等國的產量增長,尤其是美國二疊紀頁巖油田的崛起,對OPEC+的全球影響力構成了挑戰。
更嚴峻的是,國際能源署(IEA)預測,2025年全球石油供應增速將超過需求增速,可能導致庫存增加和油價下跌。如果OPEC+繼續推遲解除減產,其閑置產能雖能為市場提供緩沖,但也可能進一步削弱其信譽和市場控制力。美國能源信息署(EIA)也預計,2025年全球石油產量將增長160萬桶/日。
面對這一困局,OPEC+正陷入兩難選擇。繼續推遲解除減產可能激怒美國并加劇內部矛盾,而提前解除減產則可能導致油價下跌,進一步損害其市場份額和信譽。無論選擇哪條路,OPEC+都面臨著巨大的挑戰和風險。
這一“減產困局”不僅考驗著OPEC+的戰略智慧,也將深刻影響全球能源市場的未來格局。隨著全球能源轉型的加速和新能源技術的不斷發展,OPEC+需要更加靈活和前瞻性的戰略來應對未來的市場變化和挑戰。
中國潤滑油網致力于好文分享與行業交流,文章不代表平臺觀點。感恩原創作者,版權歸原創作者所有。如不慎涉及侵權,請留言刪除。歡迎轉載分享。
相關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