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消息稱,央行下發內部通知要求銀行嚴禁向包括水泥、煉鋼、煉鐵、化纖、電解鋁和煤炭等近十個產能過剩行業發放新增貸款,同時禁止此類企業以短融券、中期票據、可轉債、新發企業債等方式融資。
記者于7月22日就此向央行發了采訪函,央行在給記者的書面回復中對這一消息進行否認。央行稱:“目前,人民銀行并未就產能過剩行業貸款融資問題下發內部通知。”央行還表示,對產能過剩行業區分不同情況實施差別化政策。
仍實施差別化信貸政策
央行稱,認真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關于堅決遏制產能嚴重過剩行業盲目擴張的決策部署,按照《國務院辦公廳關于金融支持經濟結構調整和轉型升級的指導意見》(國辦發[2013]67號)的精神,積極引導和督促金融機構優化信貸結構,按照“消化一批、轉移一批、整合一批、淘汰一批”的要求,對產能過剩行業區分不同情況實施差別化政策,把化解產能過剩矛盾作為深化金融服務的一項重要工作內容,扎實有效推進。
至于央行提到的差別化信貸政策,某券商分析師表示:“主要是給銀行自主權,不僅監管部門對銀行信貸流向產能過剩行業有要求,銀行也都一直在壓縮這類貸款,主要是風險越來越高。”
上述分析師認為,政策之所以沒有“一刀切”,是因為在部分行業產能過剩的同時,也存在產能不足,大量的高端產品仍需進口。如果不給銀行自主權,會在限制產能過剩行業擴張的同時,也傷害一些目前產能還不足的高端產品。
廣東某銀行一分行行長表示:“暫時沒有接到總行的通知,不過,產能過剩行業一直也沒什么變化。總行層面肯定是有一個總量控制,但在局部地區,一些行業的龍頭企業銀行(貸款)還是有增加的。”
產能過剩成頑疾
農業銀行戰略規劃部在7月23日的研報中表示,產能過剩問題特別是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以后,是困擾中國經濟的一個頑疾。4萬億投資形成的產能逐步釋放,導致我國產能過剩問題更加嚴峻。
農行認為:“產能過剩不僅引發惡性競爭,造成企業效益下滑,抑制投資需求,而且產能過剩行業不良貸款的增加可能引發系統性金融風險。由于利潤率較低,產能過剩行業缺乏足夠的資金用于研發,不利于產業轉型和升級。”
今年5月份,發改委、工信部聯合下發《關于堅決遏制產能嚴重過剩行業盲目擴張的通知》,對鋼鐵、水泥、電解鋁、平板玻璃、船舶等產能嚴重行業做出了更為嚴格的要求,還提到“金融機構不得提供任何形式的新增授信支持,對已經發放的貸款要采取妥善措施保障合法債權安全。
雖然央行否認就產能過剩行業的融資下文,但近年來對產能過剩行業貸款進行壓縮是銀行業的共識,多家銀行也都表示嚴控產能過剩行業的貸款。
某國有大行新疆一支行負責人也表示:“我們一直以來對鋼鐵、水泥、煤化工、平板玻璃、風電設備、多晶硅、造船等"6+1"產能過剩行業的貸款都是很謹慎,嚴格按照監管部門和總行的文件執行。因為產能過剩,這些企業本身效益也不好,銀行貸款的風險很大。”
不過,據上述負責人介紹,該地區煤炭資源豐富,當地的電解鋁企業效益很好,如果僅從貸款收益和風險角度考慮,這些企業是優質的貸款客戶。但他同時表示:“因為屬于產能過剩行業,加上高污染高耗能,我們這兒電解鋁企業的發展主要都是靠自身的實力,沒法獲得銀行信貸的支持。”
相關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