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刺激政策”等不來水泥業績“閃腰”
掙扎于虧損泥潭中的水泥企業眼下心情如何?靠熬。這是水泥企業人士給出的答案。
除了市場周期因素本身,一些企業的業績“震蕩”的背后是對政策預期的誤判。
事實證明,換屆之年還沒有出現以往的大規模投資刺激。于是,一些水泥企業的業績曇花一現后再度回落。
值得關注的是,從一季報和統計部門的數據來看,包括煤炭在內的一些行業同樣表現低迷。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產業經濟部部長馮飛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稱,重工業拉動經濟增長的時代結束了,擔憂經濟短期增速有些多余。更值得關注的是,尋找增長新動力和新的競爭優勢。
中國經濟升級版政策號角已然吹響,一些傳統行業的企業仍在糾結觀望。
有機構統計,在水泥上市企業中,一季度凈利潤同比增長的僅有華新水泥和寧夏建材,二者分別受益于營業外收入的增長和水泥產銷量的增加。
在三大水泥企業中,海螺水泥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為9.72億元,同比下降22.18%。中國建材凈利潤3.1億元,同比下降48.3%。而中材股份則虧損了1.44億元。
今年1月初,全國高標散裝水泥平均價格為339.67元/噸,此后一路下跌,低點為3月初的320元/噸,3月底收于331.50元/噸。
“現在銷量開始慢慢上來了,之前價格探底了,都在虧損經營,這種價格戰再打下去肯定受不了。”華東地區一家水泥企業負責人表示。
他眼中的價格回升并不意味著需求有太大的起色,“拐點”的說法更是牽強,“還是要看下半年市場有沒有一些大變化,(有沒有)一些大項目施工。”他說,在產能過剩的大背景下,水泥企業多數只能靠熬。
截至2012年底,國內水泥實際產能為28.9億噸,如果加上尚未退出的落后生產能力1億多噸,目前水泥產能實際超出需求量約8億噸。
國家能源局數據顯示,一季度全社會用電量增長4.3%,觸及2010年來同期第二低點。
馮飛對本報記者分析,目前中國經濟回升力量和下滑力量交織,可能預示當下屬于從高增長到中速增長的轉折期。
相關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