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2月25日,首屆中國工程機械屬具行業大型供需對接會在萬眾矚目中拉開帷幕。活動得到了煙臺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福山園管理委員會以及煙臺市福山區經濟和信息化局的大力支持。
會議開幕式由本次盛會的主辦方第一供應鏈副總裁——徐國麗女士和第一供應鏈副總裁、屬具之家總裁——梁云女士聯合主持。
(徐國麗女士主持)
徐國麗副總裁在主持中提到“據統計,截至2016年底,國內挖掘機市場保有量大約165萬臺,裝載機市場保有量大約185萬臺,叉車保有量大約230萬臺,整機行業的日趨飽和為各類屬具企業帶來持續發展的機遇。”
梁云總裁也在致歡迎辭中表示“借助于互聯網平臺,上下游企業、經銷商、客戶及所有利益相關方彼此互聯互通,化被動為主動,競相參與到價值創造、價值傳遞及價值實現等生產制造的各個環節,商業關系由鏈式供應向網狀生態共創體系改變,共同搭建一個細分行業的健康生態,為大家帶來更優質的產品和服務。”
(梁云女士致歡迎辭)
行業背景分析:
作為國家裝備制造業的重點產業之一,中國工程機械行業不僅是各行業產業升級、技術進步的重要保障,更是我們的立國之本、興國之器、強國之基!工程機械行業經歷了前幾年的哀鴻遍野之后,產品向精細領域發展,功能不斷拓寬,更多新技術、新工藝、新結構的應用開始讓工程機械產品向著一機多用、一機多能的多功能技術領域不斷延伸,這正反襯著屬具市場的巨大潛力。
在國外,對工程機械屬具領域的探索、制造、應用已達五六十年之久,較之其成熟的市場體系已而言,中國屬具行業的發展目前尚處在導入階段,品種不完備,生產廠規模小、產出低、與主機配套能力弱,且由于鋼材市場形勢多變,價格起落不定,直接引發了屬具行業訂貨困難、交期延誤、漲價的現狀,而工程施工領域對施工質量、效率和低成本的需求卻越來越迫切。因此,未來的屬具市場大有可為,卻也機遇與挑戰并存。
基于此,第一供應鏈——屬具之家憑借對市場的及時辨識,在3月份銷售旺季到來之前,選擇在煙臺——亞洲最大的工程機械屬具生產基地,為企業間搭建了這樣一個互動、交流的平臺。
探索屬具行業發展新模式:
習總書記在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反復強調:“在適度擴大總需求的同時,著力加強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著力提高供給體系質量和效率。”當下中國工業消費品的供需正面臨不可忽視的結構性失衡。“供需錯位”和產能過剩已然成為制約行業持續發展的最大路障和包袱,過剩的產能占據了大量的人力、資金、土地等等資源,導致企業的經營成本居高不下。于是,以消費者為主導的“需求在先,生產在后”的新計劃經濟模式應運而生,消費者需要什么,生產者就產出什么,這樣一個定制化的“逆向”生產過程。
在新模式下,廠商與廠商之間比拼的焦點不再是價格,而是誰能最先了解到需求,進而更精準的滿足消費者的需求。中醫講“上醫治未病,中醫治欲病、下醫治已病”,企業經營就要“治未病”,要有放眼未來的格局,要對未來形勢有前瞻的把控和預判。以互聯網、信息技術為手段,從供給端入手,將工廠、產品、流程信息進行互聯互通,最終實現整個消費過程從需求到生產以及后續服務的可視化、一體化。
這正契合了本次盛會的主題——“計劃=利潤”。以移動互聯網為載體,為企業供需雙方架起一座互聯互通的橋梁和紐帶,
打造一個集資訊、產品、活動、商圈、互動為一體的行業平臺、服務平臺、交易平臺。
如今,信息技術快速突破,物聯網及其服務對制造業環境的介入正在引導我們進入第四次工業革命——工業4.0時代,新一輪產業變革孕育興起,制造業傳統意義上的價值創造和分配模式正被顛覆。
制造業與智能化的深度融合,使得全新的商業流程、新業態、新模式正在涌現。一貫穩扎穩打的中國制造業,在經歷了轉型的陣痛之后,陸續踩下量產擴張的“急剎車”,從以生產為核心的庫存式生產轉向以客戶為導向的計劃性、定制化的“控產”模式,運用新一代信息技術,真正由生產型制造轉向服務型制造。
相關評論